製造業在香港並非沒有前途,問題只是香港地少人工貴,不適宜勞動密集的產業。北移的產業再回流機會不大,因為以內地逐步上揚的地價和工資,它們都承受不了。但是香港與內地的跨境生產體系顯示香港不需要把一個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完全放在本地。跨境分工應該仍然可以延續,差別只是連珠三角的內地也不能依靠低工資的勞動密集工業。
換言之,香港與珠三角的跨境產業體系要轉型,把原來的服裝、皮具、玩具、消費電子產品等由大眾生產的粗放低質素低成本的方式,轉變為設計與技能密集的同類產業。一方面,珠三角轉為工匠式的精工生產。另方面,香港將再不局限於物流、融資等,而要把重心放在設計、產品開發、質量控制等生產工序。
服裝、玩具等都可以轉型為小批量的時尚生產。例如服裝,借用長沙灣香港工業大廈一類的批發點,或佐敦一帶的樓上時裝批發店,從銷售一端引入時尚設計,建構成快速時尚的生產模式,與其他國際品牌競爭,形式近似韓國首爾東大門市場。後者以十天一個時尚周期已取代了東京,成為東亞、東南亞區的時裝生產與批發中心。
而深圳華強北路的消費電子市場事實上有不少創新的設計,香港若善用深圳與東莞的生產能力,從設計入手,將不同的功能整合,發展出新的產品來。甚或如內地小米手機一樣,借用現有的技術,零部件配合來開發產品。關鍵是香港嘗試不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