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回顧抗疫 沈祖堯籲港人團結

【本報訊】作為沙士疫潮源頭的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當年接收超過二百名沙士病人。沙士一「疫」,啟發醫學界新治療方向。中文大學醫學院回顧研究指,即使沙士病人發病初期採用抗病毒藥,但效果也不明顯;而過早處方可致骨枯的類固醇亦會弄巧反拙,導致病毒在病人體內大量繁殖。

過早處方類固醇弄巧反拙

十年過去,當年譽為「亞洲英雄」、以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部門主管身份領軍抗疫,現時晉升為中大校長的沈祖堯昨說︰「希望港人無論面對咩改變都要團結,係對醫護人員最大支持。」中大回顧當年醫治沙士經驗,他指,病人在發病首十天,即使醫生處方抗病毒藥「利巴韋林」,並無明顯療效;之後發現病人肺部受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加劇炎症,遂轉為處方高劑量類固醇,以壓抑自體免疫系統。他指,事後發現若病人體內仍有病毒,當高劑量類固醇壓抑免疫系統,卻令病毒大量繁殖,並可能經血液游走全身,造成反效果。病人發病初期不應處方高劑量類固醇,這用藥指引已獲世界衞生組織確認。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感染及傳染病科主任李禮舜指,當年治沙士經驗值得借鏡,醫學界正研究多種新治療方法,包括干擾素、免疫球蛋白及研發噴劑提高體內免疫系統受體TLR,以控制病毒生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管許樹昌指,威爾斯親王醫院當年接收超過二百名沙士病人,約兩成康復後肺功能仍輕微受損。十二人有骨枯情況,佔整體的百分之五,其中一人要做手術。

下月辦研討會 分析「新沙士」

中大醫學院下月十二日舉行研討會,邀請當年有份抗疫的時任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等分享,以及世衞專家分析「新沙士」最新進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