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其道的智能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原只屬朋友間的聯絡渠道,近日卻被商業機構利用,時裝、補習、盆菜,甚至圖文並茂的色情網站廣告分分秒秒轉發,情況幾近失控。此外,備有市民個人資料的「cold call list(意外訪問名單)」亦被公然發售,市民個人資料頓成賺錢工具。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須設立跨部門統籌打擊,保障市民私隱不受侵犯。
「嗰日突然有個短訊話我之前想要盆菜資料,我幾時話過要食盆菜?」已登記「拒收訊息登記冊」的阿儀近日不斷接獲透過WhatsApp轉發短訊,查明後發現均為廣告訊息。阿儀指近月已接獲多個透過WhatsApp發出的不知名短訊,不少均為外地電話號碼發出,「啲短訊喺印度、加拿大發出,但就賣緊香港廣告,唔通咁樣政府就管唔到?」阿儀其後發現短訊乃發自本港廣告公司,由香港電話號碼發出的短訊廣告每個收費三角,外地電話號碼則低至二角五仙。
記者以客戶身份向廣告公司查詢,除獲報價外,職員更指可同時出售「cold call」名單,內有市民姓名、薪金、電話、年齡等,收費則按薪金劃分,收費每個由一元至三元不等。被問及合法性時,職員未有正面回應,僅稱一旦被質疑來源時,可將廣告公司的電話號碼供對方「追究」。
通訊事務管理局發言人指出,無論本港或外地發出的商業電子訊息均受《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監管,去年便接獲二百零四宗使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違反上述條例的個案,由於涉及滋擾個案需由警方處理,通訊局並無相關數字,如市民接獲滋擾短訊,可選擇「拒收」功能。
至於「私隱賣家」是否違反法例,私隱署發言人重申不會評論個別個案,僅稱會調查事件。根據《2012年個人資料(私隱)(修訂)條例》如有人以他人的個人資料作促銷用途,不論是否得益,都要在提供前獲當事人書面回覆,表明是否反對資料被用作促銷,違者最高可被罰款一百萬元及監禁五年。
「私隱買賣、短訊滋擾已經去到氾濫地步,應該要搵一個部門做統籌主動調查!」坦言亦曾受WhatsApp廣告短訊困擾的立法會議員陳克勤直指情況幾近失控,政府倘再不規管,擔心會有透過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的詐騙案出現。陳又指通訊局、私隱署和警方均有權跟進,但因牽涉部門太多而事倍功半,建議由通訊局負責統籌,保障市民私隱不被侵犯。
記者:馮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