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預案應配合施政

財政預算案需配合施政報告的政策取向,通過投放足夠的資源以推動施政的各項措施,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曾俊華與梁振英的互信與合作已引起各方揣測,預算案與施政報告能否建立「一體兩面」的互動關係,尚待求證。

梁振英以「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為指導方針,主張通過長遠規劃,逐步解決本港的深層次問題,如貧窮、人口老化及房屋供應不足等。政府採取較積極的財政政策,主動配合民生及經濟取向,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從財政角度看,特區政府的財政實力可以說得上是極之優裕,據政府統計披露,以財政年度首三季計算,約有四百億元的盈餘,遠超原來的估計,更何況第四季是收稅的高峰期,相信連同已有的財政儲備約七千億元之巨,說特區政府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之一,絕不誇張。

預算案於投資未來可多下工夫,政府有充足的條件這樣做,問題是「是否看得準及有決心」。比如新產業可帶動經濟發展及創造高質素的職位,施政報告早已肯定此為正確方向,避免過分依賴傳統的支柱產業。

曾俊華早前在網誌表示,四大傳統支柱,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合共佔本地生產總值五十八個百分點,聘用約一百六十七萬人,約佔勞動人口四十八個百分點,政府將繼續大力支持。問題是新產業如極具潛力的創意產業,施政報告頗多篇幅加以論述,預算案於投放公共資源大力推動方面有何安排,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