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政策虛財政實

年假過後,施政的重頭戲肯定非財政預算案的公布莫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其幕僚正在為最後定稿做衝刺,政黨及民間團體也通過各種渠道及不同宣傳手法,向政府及公眾表達訴求,爭取認同。

預算案與施政報告的公布時間非常貼近,兩者關係其實異常密切,前者在某程度上可視作是後者的續篇。

事實上,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性宣示,正是施政報告及預算案,觸及政策藍圖及財政收支,是公眾了解政府動向的主要依據。

施政報告於上月中旬公布時,梁振英直言是否有稅務寬減及綜援出雙糧等紓困措施,會留待預算案交代,市民對派糖有憧憬,實屬合理。

由於施政報告除房屋及土地政策外,其餘重大施政領域的論述比較粗疏,市民頗多不滿,輿論估計預算案或會作出必要的補充,如在促進產業發展及改善教育質素等經濟與民生項目方面,會有新的亮點,以補施政報告之不足。

從政府總體施政的層面講,施報與預算案是一體兩面,關係不容割裂,政策方向代表政府施政取向,必須有財政投入的支持,才能體現政府的決心,在某程度上說,政策較虛,財政較實。

問題是,傳統行政程序予財政司司長獨立行使制訂預算案的權力,一般情況下,特首可向財政司司長提出原則性的要求,但不會介入具體操作。所以,筆者相信今屆政府亦不會輕易打破以往處理財政預算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