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講嘢易變鵝公喉

家庭主婦相夫教子、買餸議價等,經常「講唔停口」易令聲帶勞損,導致長期聲沙不愈。瑪麗醫院每年轉介過千宗門診求診個案予言語治療師,約兩成人有聲沙問題,以家庭主婦,教師、售貨員為主。另外,有六成半住院病人有吞嚥困難,需教授口腔、喉部肌肉協調訓練,改善吞嚥能力,令患者重拾用餐樂趣。

瑪麗醫院言語治療師方思行表示,不少病人常以為聲沙問題因喉嚨生繭或息肉引起,會向耳鼻喉科求醫,但最後被轉介予言語治療師,經音頻儀器檢查後,始知悉只是用聲方法不當引致。「好多媽媽教仔女教到嬲嬲哋,習慣縮起膊頭、擘大喉嚨講嘢,咁樣好易令聲帶繃緊,喉嚨肌肉用力過度,久而久之把聲就變成鵝公喉。」

輕咳清喉嚨 弄巧反拙

他續稱,不少人聲沙時會習慣輕咳清喉嚨,過程會令左右聲帶重複大力拍合導致勞損,最終弄巧反拙。他建議說話時放鬆肩頸肌肉及多練習腹式呼吸,亦要避免在情緒激動時用聲及進食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品。

言語治療師處理個案類型廣泛,除針對說話能力或用聲方式提供治療外,還處理大量有吞嚥困難的個案。方思行表示,患癌、中風或老年癡呆症的住院病人,因疾病而影響吞嚥能力,先由專科醫生為病人插鼻喉,或在胃部加入人工造口以便餵食,言語治療師則負責為患者提供口腔、喉部肌肉及呼吸與吞嚥協調的訓練,改善病人的吞嚥控制及保護氣管的能力。

治療目的希望病人毋須依賴喉管進食,重拾正常用餐的樂趣。他表示,曾有一名年逾八旬中風入院病人,初時僅靠呼吸機維生及插鼻喉吸收食物營養,經過一個月的吞嚥治療後,終能用口進食碎餐。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