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保釣風雲錄

釣魚島爭議延燒四十年,到今日保釣在台灣已是低調無作為,讓當年活躍於美國的保釣人士為之氣結。

政大外交系名譽教授邵玉銘出版新書《保釣風雲錄》,在發表會上哽咽。當年保釣人士激憤英勇,今日卻在政府的顧忌下遭到壓制,令他們這批老保釣憤慨不平。

邵玉銘梳理一九七○年以來保釣運動的發展,試圖還原當時美中日台四方斡旋的歷程。他指出,台灣與日本發生釣魚島主權爭議後,台灣持續與美交涉三年,當時曾有鷹派人士主張出兵佔領,但政府高層研判「得罪不起美日」,因此主張理性交涉。美國移交釣魚島行政權後,蔣介石也只在日記表示「甚為不平」,沒有其他積極作為。

邵玉銘研判,台灣沒有後續動作,是因為面臨聯合國席次保衞戰、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宣布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以及釣魚島爭議的三大危機。當時,台灣政府將保住聯合國席位列為首要目標,不願得罪美日兩大友邦,且蔣介石也認為以武力解決爭議,將影響台灣本島安全,故未發動激烈抗爭,並認為我方只要堅持主權,就能在爭議中持續「長期抗爭」。

今時今日,馬英九不願出現激烈行動得罪美日,更不願與中國大陸共同保釣,就是怕被邊緣化,失去對釣魚島的話語權。可以說,台灣正陷於兩難境地。

保釣行動可謂七十年代的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一大覺醒,促使國民黨政權與黨外人士分別開始進行體制內的改革與體制外的革命。台灣最終作出「改革而非革命」的政治選擇,是歷史重要的里程碑,留學國外的保釣青年懷着熱切的責任心回到台灣,成為了台灣民主化及政治革命的推手。

當年為保釣,青年在美國走上街頭示威,如今回首,不勝唏噓,一場保釣夢至今仍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