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洗人腦者 罵人洗腦

傳媒引述,某反國民教育大聯盟成員稱:「有聽過教育局曾致電不同學校查詢有多少教師穿黑衣,認為政府的做法是『粗暴的干預』。」

如斯報道旨為讀者產生「政府向學校施壓」的印象。一家報道如是,兩家報道如是,十家報道如是,儘管全部都屬「有聽過」,「政府向學校施壓」便由普通印象變成牢不可破的印象,再鞏固為「鐵一般」的事實。

事實上,對嚴謹新聞工作者來說,「有聽過」根本是道聽途說,未經另一獨立來源查證,根本不應報道。以訛傳訛者,沒有資格佔據主流傳媒空間,卻以公信包裝流言;昔日市井一角或今日的匿名互聯網討論區,才是他們園地。

很可惜,不少傳媒及記者已把自己和「社會運動」中人角色混淆,為達致社運目的,不惜背棄新聞工作者操守。

若屬實,「教育局曾致電不同學校查詢有多少教師穿黑衣」此舉,可如何解讀?何解被引述的反國民教育大聯盟成員認為是政府「粗暴的干預」?

教育局如此查詢是否「干預」,須視乎其在獲取數據後的跟進行動,例如要求校長命令教師在敏感時期勿穿黑衣上課,便屬干預;要求校長書面警告穿黑衣上課的教師,才稱得上粗暴干預。若教育局收集數據,只用作評估反國教熾熱程度,並無任何跟進要求,根本就談不上是干預,反而可視為責之所在。在「風潮」中確保學校運作如常,學生學業不受影響,難道不是政府責任?

有關報道完全沒有解釋該反國民教育大聯盟成員,為何認為政府是「粗暴的干預」,相信非因執筆者無心之失或經驗技巧不足,而是故意在不講理由下,製造政府「粗暴的干預」印象。如斯報道手法,簡稱「洗腦」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