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教育不再是產業

施政報告在六大優勢產業中不提教育產業,算是正確的選擇。

內地早年也提教育產業,但其後為中央政府所禁止,理由是反對教育企業化、商品化。曾蔭權不知道內地政策,在六大優勢產業中提出教育產業,是他和政府的無知;背後更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唯利是圖。自回歸以來,曾蔭權已堅持要削減政府支出,信奉自由市場主義。教育經費只減不增,副學士學位的例子是典型的商業化經營,中小學的直資化也是背離十二年免費教育的傳統。

科大前校長朱經武批評香港大學機構辦副學士學位的商業化,批評得很對。以現時大學學位的政府支出,每個需二、三十萬元。副學士的幾萬元學費,絕對比不上公立大學的教育質量和設施,且辦副學士的機構還有利潤,可見他們從教育質量與老師薪酬等方面的剋扣。市場不是不明白,此所以副學士學位課程在市場競爭之下開始集中於現有的公立大學,間接地借用了政府公帑支出的資源和聲譽。嶺南大學最近無限制地擴招副學士學生,反映出大學管理層的唯利是圖,不顧教育質量和教學理想。

大學教育商品化另一趨勢是政府給學生的貸款高息化,大學生畢業便負上沉重債務;與中學直資化一起,似乎政府的教育政策變得私營化、商品化,結果窮家子弟便難以上學,或被迫接受次等教育。教育帶有社會投資因素,有公益成分,不能像一般的商品和服務那樣商業化。教育產業化實際上是企業化和私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