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隧變殘隧!早前日本隧道塌天花事件,引起大眾關注隧道安全。本報記者巡查發現,每日車流達十二萬架次、逾四十年歷史的紅磡海底隧道管道內,出現多處疑似滲水痕迹,天花板及牆身亦有石屎剝落,露出生銹鋼筋。有熟悉隧道學者直指,頻繁車流、廢氣及空氣潮濕均會縮短隧道壽命,一旦發現海底隧道滲水及石屎剝落,應立即修補,否則小滲水隨時變成大災難,塌天花危機更是一觸即發。
「日日都行紅隧,有日見到個天花露出生銹鋼筋,好得人驚。」每天穿梭沙田與中環上下班的周先生對紅隧的安全感到憂慮。事實上,本港多條隧道已踏入「中年」,其中以紅隧最為殘舊。
繼獅子山隧道後,紅隧為全港第二高齡隧道,雖然○八年,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紅隧結構狀況良好,應可繼續使用超過七十年。但記者日前巡查,卻發現管道的天花板多處剝落,香港往九龍方向的管道已有三處明顯剝落,面積約四十乘五十厘米大,其中一處更露出生銹鋼筋;九龍往香港方向的天花板,亦有一幅面積約四十乘三十厘米的剝落,兩條管道內的多處牆壁有疑似滲水痕迹。
為了解紅隧的滲水情況,記者日前聯同香港驗樓及結構診斷有限公司技術顧問賴達明,利用高清紅外線掃描儀遙距檢測隧道管壁,發現管道內多處銜接天花板的位置均呈藍色標示,代表可能有滲水,其中一處疑似滲漏的裂縫更長達一米。賴指隧道滲水未必能從肉眼檢測察覺,檢查人員宜定期以儀器詳細檢測。
「小滲水不管,很容易變成大滲水!」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教授殷建華看過紅隧內石屎剝落及高清紅外線掃描儀的照片,他直指,由於海底水壓大、水源多,海水可從裂縫的縫隙滲入。他指若紅隧出現滲水,應立即找出原因並修補,如換防水物料,或在滲水位灌水泥漿等,否則長遠影響結構安全。
再者,紅隧長期處於超負荷,亦有可能會縮短隧道的壽命。據運輸署資料,七二年通車的紅隧當年設計每日車流量僅為七萬八千架次,惟自八○年起,紅隧每日車流量已逾十一萬架次,由○七年至前年,更保持逾十二萬架次,去年也有十一萬架次以上。
殷認為,日行十二萬架次的紅隧屬超標,汽車廢氣及行車時產生的高溫均會腐蝕管道內的建築材料,尤其使用含硫量高作燃料的汽車,所排出的廢氣更會加速隧道老化,加上行車時產生的震動亦會損耗材料的壽命。殷補充,地震及火警等因素亦不能忽視,一旦隧道發生火災,會破壞管道內混凝土甚至鋼筋,影響結構安全。
此外,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鍾冠文亦認同,紅隧達四十年歷史,可預期有石屎剝落。但他指,鬆脫部分需及時移除,以免石屎碎片掉落時擊中車輛。鍾又稱,如紅隧內部分牆身發霉變黑,則顯示管內空氣潮濕,令石屎容易老化,而石屎鋼筋屬結構建築,如保養不善,有機會影響隧道整體結構。
事實上,○二年紅隧曾因牆壁石屎出現裂痕,須在交通繁忙時段局部封閉隧道維修。負責紅隧管理的路政署發言人表示,該署透過日常道路安全檢查、每半年進行常規檢查及每兩年進行詳細檢查去監察紅隧情況。發言人又稱,正安排承建商維修紅隧內所有可能鬆脫的部分,而這些破損並不影響隧道結構,並指發霉牆身為表面污漬,已安排清洗。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