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房屋中期指標

香港的房屋政策始終要有一個遠景目標,或至少有一個中期規劃方向。否則的話,好像現時東找一幅地、西找一幅地,只是要滿足公關要求、社會反應,結果連原來的城市規劃都破壞。短期的政治公關目的取代了規劃,就連二○三○年遠景規劃做了多年的規劃與諮詢,竟可以隨意修改放棄,令人驚愕和擔心。

八萬五的前車可鑑。但八萬五本身沒有問題,香港在殖民地時代也要每年規劃土地使用。當年的問題只是出在亞洲金融危機。回歸前的地產泡沫穿破,在地價樓價下跌、按揭戶負資產人數龐大之時,政府不懂得因時制宜修改政策。

取消八萬五,政府放棄任何中短期規劃,結果在曾蔭權時代變成官商勾結,有機可乘地長期壓抑土地和樓宇供應,催谷樓價,造成今天泡沫再起,抑壓不易之勢。

梁振英上台,提出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卻連公屋輪候不過三年的政策亦不敢公開保證。政府好應趁施政報告,至少訂出房屋政策的中期規劃目標。方法並不複雜,一是估算今後五年內住房需求;二是從公屋及居屋訂下興建規模的規劃,以滿足一個既定目標。目標應該是怎樣縮減公屋的排隊等候時間,可把現時青年人輪候的水分壓走,把急切需求的家庭訂出三年必定上樓的硬指標。居屋方面,數目可多可少,但若能大概把五年內興建的數目多於私樓供應預期,當可起抑制樓價作用。

這樣的目標當然會受地產霸權批評,卻是考驗政府的能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