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多猜無益

每年政府公布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之前,總會有方方面面的傳言,說政府會做這、不會做那。不過,這些傳言一些準,一些則近也不近,所以個人的原則是多猜無益。因此,本欄認為施政報告的內容不必猜,也猜不到,但在大原則、大方向上則可以估得到。

今次的施政報告,有別於過去曾蔭權在十月宣讀的傳統,改在一月發表,這不是為了有別而改,而是配合實際情況。因為行政長官七月一日上任,十月又有新一屆立法會議員上任,依照慣例,行政長官在撰寫施政報告時,必須在全港進行廣泛諮詢,打頭陣的正是全體立法會議員。故此,在去年十月才開始第一場諮詢,排在今年一月宣讀施政報告,已經是最快的日子了。

改在一月宣讀施政報告,雖說是配合客觀的形勢環境,卻會導致一個情況,就是和財政預算案的發表時間非常接近。為此,政府把分別為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所進行的諮詢合二為一,一次過搞定,從實際情況出發,的確省下不少人力物力。

本欄過去曾分析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的關係:港英年代時,一般是重財政預算案而輕施政報告;但回歸之後,市民對政府期望上升,希望政府有所作為,可以解決社會許多問題,所以反了過來,重施政報告多於財政預算案。

今次,由於兩份文件在非常接近的時間出台,就更應好好定位,而且不應是一時一次,最好有明確的分工,施政報告的角色是甚麼?財政預算案的範圍又是甚麼?清楚界定,各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