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前,香港在殖民地政府統治之下究竟是怎樣?是自由民主,一片昇平,好像城邦自治論者及其信徒般相信,那個時候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也因此殖民地政府絕佳,值得回歸後的香港人去緬懷推崇?事實上,內地評論香港發展歷史時,也同樣高度推崇殖民地時代的自由市場和殖民地政府的高效率。或許因着內地學者這樣的理解和推崇,《基本法》便把殖民地體制幾乎一成不變地收納。
一直在香港生活的我們經歷過五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十二年,卻沒法忘記親身的生活經驗。香港殖民地時代哪有這樣美好?七十年代前,香港是上下貪污,兵賊不分,學運捉葛柏、反貪污促成廉政公署的成立,麥理浩的眾多大計在中國收回香港決定下半途而廢,而即使麥理浩的大計可行,也只是彌補香港幾十年工業化發展所缺乏的醫療、教育、房屋、福利等社會基本需要。回歸過渡帶來金融地產的寡頭發展,也帶來殖民地政府臨走前的社會政策補課。只是後者遭到北京批評,回歸後特區政府更刻意削減有關支出。
回歸前任殖民地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顧汝德,近年研究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出版了不少論文、專著。作為殖民地政府內部的知情人士並且利用英國解密的政府檔案,其看法是一九六九年前香港殖民地政府缺乏完整的統計數據,着重人治。殖民地長期以來都是官商勾結,抗拒英國政府施政改革,最初是英商,英商走了便是華資地產商。回歸後的商人治港,其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