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陸資參與開發

台灣審核通過了大陸的中遠太平洋、中海碼頭和中國招商局等三家陸資企業參與陽明海運在高雄港第六碼頭的開發,總投資額並不大,只有四十億台幣,但這算是首宗的大陸企業參與台灣碼頭的建築,因之動見觀瞻。民進黨以其「恐共、反中」的心態再發出反對之聲,認為開放陸資不但排擠了台灣企業的投資,同時也將給台灣帶來危險,這種由意識形態出發的保守心態證實了台灣在全球化進程的困局。

但值得玩味的是民進黨立委們對此投資案表疑慮的同時,高雄市政府卻不顧黨中央的意見,對這項投資案表示歡迎與支持,民進黨出現了地方與中央政策的落差。

高雄市現由民進黨籍市長陳菊執政,她感受沒有大陸的因素,高雄港就不能實現國際化。事實上高雄港雖被規劃為「自由經濟示範區」,但經過多年的衰退已風華凋零。早在國民黨執政時代,連戰將高雄規劃為亞太營運中心,高雄港在全盛的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排名第三的貨櫃港,在阿扁執政八年的鎖國期間卻一蹶不振跌到了第十名,轉口地位隨即由世界工廠的大陸港口取代。

固然台灣業者擔心,因大陸企業太龐大,在競爭時可以不計血本搶標,讓台灣企業難以生存。但今大陸的三家企業非貨櫃碼頭的主導者,而是佔陽明海運旗下「高明貨櫃碼頭公司」的三成股份,並沒有控股權,不至於到威脅國安、危害企業的地步。

經濟衰退是台灣的最大悲劇,要振興起來就得務實靈活開放,若仍存於恐共的意識形態中,台灣又將蹉跎歲月裹足不進,高雄碼頭日漸邊緣化的命運難以轉變。高雄市政府在現實壓力下做出了明智的抉擇,南韓的開放,創造了今日的成就,即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