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對兩岸政治對話提出了三個層次,一個是軍事互信機制,一個是和平協議,一個是在兩岸未統一之前的政治定位。馬英九對此,還是堅持兩岸官方對話不是時機,但也開了小門,就是允許兩岸民間在台北對話,於是有了不久前的「台北會談」。
本來,「台北會談」早就要召開,就是因為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時阻攔,才延遲。但是,終歸馬英九還是允許大陸相當高級別的人士到台北開會,說明馬英九還是留一手,留住這張兩岸牌,到適當時機再打出來。
三禪當時也在台北,不過忙着見吳敦義、蔡英文,沒有時間去聽會。之後,台北也陸續開了不少兩岸的對話會,也有不少真知灼見。例如,北京人大教授王英津就表示,大陸提出的「兩岸一國」論,是大陸方面向「一中共表」方向邁進的一次努力。「兩岸一國」不直接指明國號的表述方式,為兩岸協商預留更大的探討空間,反映大陸對「一中原則」表述的彈性。
王英津指,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北京提出「一國兩區」論,其內涵符合「一中原則」和「一中框架」。他認為,國民黨方面現在強調各表,而大陸方面向「一中共表」方向努力。
三禪理解,北京現在主張,「一中共表」就是兩岸一國中的「一國」,可以是兩岸統一時共同締造的「新中國」,而這個「新中國」的國號則留待兩岸雙方通過談判來商定;兩岸之間可用新中國的國號來共表,彼此在各自內部則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表。
問題是,這樣做對台灣要有利益誘因,沒有好處台灣怎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