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醫院變豪宅

本港私家醫院近年不斷加價兼財務不透明已遭公眾批評,審計署踢爆多宗私院「混帳」,揭露港府監管及規劃私院用地失誤。其中恒基兆業八十年代投得近兩公頃土地興建仁安醫院,最終新醫院用去五成多土地,餘下土地丟空近二十年,○四年補地價後改成豪宅「名家匯」,審計署批評港府當初批出的土地過大,導致發展偏離原意。報告亦指衞生署優惠地價批地予私院監管不足,浸會醫院竟將用作非牟利長者中心的面積改建頭等病房賺大錢;聖德肋撒醫院六十年代起應按例提供二十張免費病床,衞生署今年初才首次向院方查證。

審計署於最新一份審計報告檢視仁安醫院個案,恒基於八二年以六千多萬元投得約1.922公頃用地,港府當時規定需建一間有最少二百張,最多六百張病床的醫院。至九四年仁安醫院第一期啟用,提供二百一十二張病床,用去原土地總面積五成四。

補地價6億 套現近35億

恒基於二○○○年向城規會建議擴建醫院增加二百張病床獲接納,○四年補地價約六億多元後,將原剩下來的四成六土地劃作發展住宅,建成豪宅「名家匯」,前年公開發售。當年「名家匯」呎價過萬,估計恒基從中套現近三十五億元,仁安醫院的擴建工程則在○六年竣工。

仁安醫院行政總監李繼堯指,當年獲批土地時,本港對私營醫療服務需求不高,加上港府大力投放資源於公營醫療,私院經營困難,強調當年申請更改土地用途,完全按足程序,亦承諾會將住宅項目的獲利投放醫院擴建。他又指現時該院仍有空間發展,未來五年會再增五百張病床。

聖德肋撒 免費病床閒置

另外,現時十一間私院有六間的用地是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出,五間共八幅地只支付一千至五千元象徵地價甚至是零地價。港府於五十及八十年代曾就這類批地訂下兩大原則,包括須提供至少兩成低價或免費病床,及盈餘必須全數投放於醫院發展,惟審計署發現並非所有用地均加入有關規定,即使有加入,衞生署也沒主動查證醫院有否遵守。

聖德肋撒醫院其中一幅批地應在六十年代起提供二十張免費病床,惟衞生署一直沒向醫院索取報表,至今年四月首度向院方查詢,發現五年來免費病床使用率只介乎一成七至二成四。另外,浸會醫院一幅用地改建時應設有長者活動中心,但院方○八年再改建醫院大樓,已將中心改為頭等及二等房。審計署批評衞生署等部門監管太寬鬆,應即時要求有關醫院糾正。

浸會長者中心改頭等房

浸會醫院發言人指,將與衞生署商討修正方案,指該長者活動中心原址位於現時的醫院D座大樓,當年大樓重建,長者中心已遷至毗鄰的建新中心,現時仍有部分長者活動在D座舉行。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指,仁安的個案反映本港私院毋須過大土地,建議當局應在市區物色約一公頃,可發展約三百張病床的醫院用地,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

衞生署回覆指,已經擬備清單協助前線職員巡查私家醫院是否遵從地契條件。由現在起,該署除了處理私院申請年度續牌,還會每年最少一次查核私院有否違規。自一○年年尾起,已經要求獲港府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地而附有財務規定的私院,提交核數報告及財政資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