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尼泊爾青年Anup,上月於元朗南邊圍南亞毆鬥中,慘遭割頸喪命。警方日前落案起訴三名疑兇謀殺罪,這宗悲劇,令近一萬七千名在港尼泊爾人的生活,再引起大眾關注。不少尼泊爾人都希望在港落地生根,卻因言語不通,在教育、工作及住屋三方面遇到困難。其中有居港的尼泊爾青年因本港教育支援不足,無奈轉到外地升學;有人創業時,卻不懂途徑,感徬徨無助;亦有家庭因害怕失去鄰舍聯繫,被迫捱貴租。對他們而言,要融入香港生活,談何容易?
「如果想讀大學,只能離開這裏。」現年二十六歲的Kazi,母親是在港出生的尼泊爾人,他十四歲隨母來港定居,在專為非華裔學生而設的學校讀書,學習中文。「雖然學校特意為我們設中文學習班,但每星期只有一堂,根本不足夠,而其他科目都是以英語授課,平時亦很少機會說廣東話。」除中文科,其學業成績一向不錯,「我很想入讀大學,畢業後留港工作,但礙於語言問題,無法實現這願望。」
為圓大學夢,Kazi在港完成中四課程後,轉到印度讀高中,其後再到英國完成機械工程學士及碩士課程。七個月前,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當地一間公司聘用。跟他一樣,為了前途,不少「同鄉」亦被迫離港升學,「我們甚少有機會學習中文,只是被遺棄的一群。」現時約有二千多名尼泊爾青年在港讀書,全港所有學校都可供非華裔學生選擇,其中專為他們而設的學校共有二十間小學及十間中學。但他們因中文語言能力問題,難以銜接學位課程,每年只有約一至兩人入讀大學。
在有「小尼泊爾」之稱的佐敦,有一間專門售賣尼泊爾鄉土食品的雜貨舖,開業逾十一年,店主之一的Gurung與其哥哥共同經營。回想創業初期,她坦言十分徬徨,「最初來到香港,我們不想打工,便打算創業,想不到會如此困難。」
「那時候,我們不懂中文,完全不知怎樣做。想不到開雜貨舖要登記公司牌照,又要申請食物牌照,還要通過消防條例,最後拖拉了一年多才成功開舖。」她指出,現時生意一般,主要顧客都是非本地人,「好希望政府可以為我們做多一點宣傳,令港人也幫襯尼泊爾食品。」除選擇創業,部分居港尼泊爾人主要從事保安員、地盤工人及侍應。
「即使要捱貴租金,我們都不想住公屋。」Neqindra一家三口與父親,租住約四百呎的唐樓單位。最近,其父中風,失去工作能力,令Neqindra成為家庭經濟支柱,但每月五千元的租金,已佔他收入一半,生活捉襟見肘。
雖然住公屋可減輕負擔,但他仍堅持不申請公屋,並無奈說出箇中原因,「如果整條屋邨只有一、兩個尼泊爾家庭,入住後失去朋友及鄰區網絡時,租金便宜又如何?」
現時,居港尼泊爾人主要聚居於油麻地、佐敦及元朗區,他們都是與家人及親戚共同租住唐樓或村屋。「住公屋,每月租金約一、兩千元,又有誰不想減輕負擔?我們只希望政府在興建公屋時,可以顧及少數族裔需要,因為我們都是香港一分子。」
文、圖 : 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