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最大失誤:無「去殖民地化」

香港回歸十五周年暨第四任行政長官就職慶典剛過不久,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步伐,反對派「心有靈犀一點通」地「麥卡錫反共主義上身」,掀起一陣陣「反赤化」、「齊抗共」、「打倒中共」、「抗殖」、「反國教」黑風惡浪。而立法會選舉剛落幕,彷彿「陳水扁『去中國化』附體」,甚麼「香港自治運動」、facebook專頁「我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之類的「組織」沉渣泛起,先後在上水站、中聯辦外揮舞港英「米字旗」,高舉「中國人滾回中國去」、「香港要獨立」、「香港感謝英國」等荒誕不經標語,明目張膽亮出「港獨」口號,「去中國化」行徑與台獨勢力的「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如出一轍!

國家認同是正能量

常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今香港「去中國化」逆流的出現,其實是回歸以來沒有「去殖民地化」造成的惡果!

本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國政府恢復在香港地區行使主權的那一刻開始,香港已經由英國殖民地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五條規定的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並非規定「保持原有的殖民地色彩,五十年不變」!資本主義制度與殖民地色彩根本是兩個不同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殖民地實現了民族獨立,當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少仍承襲英式普通法。與此同時,這些新興獨立國家又大力推行「去殖民地化」,根植對國家的認同、感情和使命感,建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去殖民地化」並沒有妨礙其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南韓曾淪為日本殖民地達五十年之久。戰後六十多年,南韓全力「去殖民地化」,將日本在南韓的殖民地痕迹消除得一乾二淨,同時崛起為新興工業大國,漢城比北京舉辦奧運足足早了二十年。說明「去殖民地化」建立國家認同,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正能量!反觀香港,回歸十五年來歷任特區政府最大失誤是沒有「去殖民地化」,給反對派造成「去中國化」可乘之機!

未來管治舉步維艱

從哲學觀點看,「存在決定意識」,「存在」變了,「意識」必須作出相應轉變。否則,未變的「意識」會反過來損害已變的「存在」。從回歸第一天起,港府就應對「去殖民地化」作出規劃、部署。遺憾的是,從董建華「商人治港」到曾蔭權「公務員治港」再到如今梁振英「專業人士治港」,基本上都不懂政治,壓根兒沒有「去殖民地化」概念,從殖民地價值觀到殖民地標記(如以英皇室成員命名的醫院、公園、廣場及以歷任港督冠名的馬路)一切「風光依舊」:愛國依然是「原罪」;不少人仍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回歸前正義傳媒受司法不公之苦,回歸後依然受選擇性檢控之害;部分法律界人士包括法官罔顧「一國」原則,無視香港憲制地位;有人以「集體回憶」為名竭力保存殖民地標記……似乎不曾有過「回歸」發生!

港府無「去殖民地化」,有關觀念自然根深柢固,反對派在外部勢力支持下趁機大搞「去中國化」,爭奪香港管治權,妄圖將香港變為獨立政治實體。若梁班子不猛醒過來,「亡羊補牢」推動「去殖民地化」,則「去中國化」必將愈演愈烈,令政治生態惡質化,不僅未來管治舉步維艱,五年後的「雙普選」也是前景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