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內地客變質 香港人嫌棄

港人是在資本主義氛圍下成長的,汰弱留強早在血管循環不息;部分自詡英式教育精英,見過世面,更有憎人富貴厭人貧之態。

二○○三年沙士後,香港經濟滑落,推出個人遊政策乃眾望所歸;加上這是新政策,自然先惠及較富裕及特權階級,故來港內地客消費檔次較高,動輒數以萬計,令本港得益較大。但隨着香港的旅遊賣點買少見少,高檔內地客逐漸往西走,歐美成為他們首選;剩下的只屬尋常百姓,他們精打細算,每一行多用,除觀光購物自用,順道做一轉水貨,說不定可抵銷旅費。

因而形成近年內地客購物模式轉變,由過往集中購買名牌衣飾,改為購買日常用品;人均消費亦由七千至八千元,減至現時五千至六千元。在尖沙咀、銅鑼灣等地的名店,在黃金周未見其門如市;相反藥房、超級市場、個人護理店就擠得水洩不通,爭相購買尿片、奶粉、洗頭水等日常用品。

內地客「變質」,即時令港人未見其利、卻受其害。因為高檔內地客的消費焦點非一般香港普羅百姓的恩物,充其量因租金上升而間接受害。但尋常百姓的內地客卻直接影響港人的日常生活,如推高日用品價格、經常缺貨;甚至因人流暴增而造成交通擠塞、處處擠迫;有時連找家茶餐廳吃飯,也愈來愈難。

但撫心自問,港人何曾不是水貨客?掃貨地點包括歐美日韓,只是港人不如內地客般人多勢眾,才沒對當地居民造成太明顯滋擾。真箇此一時,彼一時也。

說到底,香港是一個開放城市,需要長期開門做生意,跟歐美日韓無異。為今之計是增加設施,應付不同旅客訪港需求。與此同時,政府須按本地的承載能力,適度調節訪港內地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