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刺傷十年 手腫如西柚

市民處理魚蝦時若不慎刺傷手,出現不痛不癢腫塊,慎防或遭海洋分支桿菌入侵,可致慢性腱鞘炎並損害手部活動能力。香港大學醫學院分析一百六十多宗病例,發現患者平均拖五個月始斷症,其中一名老翁更拖延十年、手背腫如「西柚」才確診。有骨科專家指出,患者初期因不覺疼痛而延誤求診,部分醫生將該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向患處注射類固醇反致惡化。市民如遭海產刺傷後有不明腫塊,應及早向醫生求診。

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指,海洋分支桿菌於海水內存活,市民處理海產時遭刺傷,或傷口接觸海水,便有機會感染。

免疫系統無法殺菌

該菌會侵襲肌腱、腱鞘及滑膜,這些部位供血少,免疫系統無法殺菌,可引發慢性腱鞘炎,並沿肌腱蔓延。患者初期只察覺手指、手腕或手臂有腫塊,但不痛不癢,至腫塊變大,影響手部機能及痛楚才求診。

港大回顧一九八一年至二○○九年接獲的一百六十六宗手指及手腕感染海洋分支桿菌病例,患者年齡由十三至八十五歲,五成為漁民或魚販,八成人受傷時曾接觸海產或海水。逾八成患者最終需服抗生素並接受清創手術,其中兩人開刀五次才完全清除受感染組織。

患者由受傷至確診平均需時五個月,最誇張是一名老翁遭龍蝦刺傷手背,拖延十年才確診。葉永玉憶述:「佢睇過唔同醫生,但都未能斷症,嚟睇我哋時手背腫到好似西柚咁大。」他最終需切除部分手指伸肌腱,兩隻手指無法自行伸直,但仍可發力握物及推門等,對生活影響不大,故不欲再做肌腱重建手術。

誤當類風濕關節炎

八成二病人最終的手部機能恢復理想,一成八人屬不理想。受傷超過兩個月才獲診斷、患處曾注射類固醇及接受較多次清創手術,均與手功能恢復較差有關。大部分患者曾向家庭醫生或中醫求診,但僅四成個案獲正確診斷。

該症尤其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因兩者皆影響滑膜及令關節腫脹。醫生一般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處注射類固醇,但這對感染海洋分支桿菌的患者卻適得其反,因類固醇抑制免疫力及白血球,反令感染加劇。葉醫生指,醫生可透過詳細問症,例如病人曾否被海產刺傷等,以協助診斷。

記者陳紹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