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非淋巴結濾泡性淋巴癌病徵「神秘」,有血液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超過三分之一的淋巴癌於淋巴結以外身體部位病發,病徵與其他癌症相似,醫生抽取活組織化驗也未必發現到癌細胞,近八成患者確診時屬後期。有末期男患者病發時頸上布滿八至十粒「乒乓波」大小的腫瘤,以致吞嚥困難。醫生指出,有國際研究發現,利用一種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治非淋巴結濾性淋巴癌,有助提升病人存活率。
濾泡性淋巴癌佔本港所有淋巴癌患者約一成半至兩成,患者以老年人為主。患者早期毫無病徵,後期才會出現發燒、體重急降及骨髓造血功能失常。香港血癌基金副會長兼血液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圓圖)指,濾泡性淋巴癌病發位置多,癌細胞生長慢,約三分一病人在胃部、鼻咽或皮膚病發,甚至有病發位置隱匿在肚或胸腔,醫生即使「抽針」,抽取活組織檢驗也難以察覺癌細胞。此外,這種癌細胞對抗癌藥物反應較差,故五年內有三分一患者復發。
目前醫院管理局資助患者使用療效較佳的標靶藥物「利妥昔單抗」配合化療,梁憲孫引述國際研究指,此療法可增加無惡化存活率達四成半,完全緩解機會亦較不作任何治療者高近兩成。他期望趁本月為「世界淋巴癌關注月」,鼓勵市民若發現病徵盡早求醫。
現年五十三歲的李先生,○五年因鼻腔出現異常分泌物,先後抽取鼻腔組織、活組織及做超聲波檢查,但並無任何發現。至○六年尾再抽組織化驗,才確診第四期濾泡性淋巴癌,已擴散至鼻咽及骨髓位置。李先生接受化療後,○八年復發,仍有八至十粒大腫瘤在頸部。他於○九年使用標靶藥加化療後,至今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