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紹基報道】地區樁腳在立會選舉的重要性早廣為人知,各大黨派今屆更將這種選舉策略推至極致。剛在上星期舉行的立法會選舉,部分地區直選候選名單在樁腳區所得的選票達三成,除擁有大量區議員的民建聯充分發揮這方面的優勢外,部分規模較小,但在個別選區擁有堅實樁腳的中小型政團,如工聯會及新民主同盟亦突圍而出,成功取得議席。
以民建聯為例,該黨在新界西分拆三張名單參選,結果連中三元,該黨新星陳恒鑌的競選團隊共七人,當中不少是現任區議員,細心分析各樁腳在自身區會選區的得票,發現陳恒鑌在樁腳區的得票率高達兩成九,非樁腳區的得票率則只得百分之六點六,足證堅實的樁腳是他成功分票當選的關鍵。同樣在新西當選的工聯會麥美娟,整張名單連同她在內,五名候選人都是現任民選區議員,她在樁腳區得票率達兩成六,非樁腳區只有百分之六點二。
泛民同樣有依靠樁腳「食胡」的候選人,在新界東一擊即中的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參選名單由八名區議員組成,樁腳區得票率達兩成二。然而,亦有樁腳強大但最終落選的例子,民協九龍西候選人譚國僑同樣極度依賴樁腳,在「勢力範圍」的得票率更高達兩成九,但他在非樁腳區的得票率僅得一成,加上他的樁腳只集中在深水埗區,在九龍城及油尖旺只有一名現任區議員,最終以高票落敗。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立法會結合地方政治的趨勢日益明顯,他預期泛民和建制兩大陣營間在區選層面的內部競爭應會更為白熱化。
對於樁腳的作用,陳恒鑌認為物色合適的樁腳人選最重要,否則即使有樁腳,實際效用都不會明顯。新民主同盟范國威認同地區樁腳重要,即使是落敗的地區工作者,只要持續為市民服務,在選舉的效用同樣不容小覷。
今次選舉在老巢九龍西失利的民協譚國僑直言,選舉要勝出,「樁腳區」的基本盤必不可少,「其實由○三年起,區議會已經變得極之政治化,話區議會唔講政治嘅肯定係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