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只求表面 不求深化

有專門推廣台灣旅遊觀光機構首度在港推出「打工換宿遊台」,為年滿二十歲或以上在學青年提供到農莊打工換取免費住宿,令青年體驗台灣農場的生活云云。有大學生完成兩周行程後表示,「很辛苦,每日工作約九小時,經常要早起,包括施肥、耕種。但也留下不少難忘回憶,包括把牛糞混合豆腐渣做肥料,淳樸打工生活令自己學會節儉,亦反思在香港生活的幸福。」

若我是記者,絕不會滿足如斯膚淺回應,因為即使沒踏足過農場,只要略知農家生活,毋須多言也知所以然。反會進一步追問:「兩星期的體驗換來甚麼新啟發?你有何具體計劃逐步改變自己現時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從而帶來突破與更新,令今次行程具實質效應?」或者記者恐怕相對無言,沒再追問,或根本問不到甚麼而擱筆!

這就是典型的香港人。凡事只趕潮流,貪新鮮;商人只需略加包裝,加點新賣點,旋即可以變成「極有意義」的消費。換言之,打工是噱頭,遊台是重點。

要體驗農家生活,何須千里迢迢到寶島?在新界、在離島,有不少推廣有機耕種的農場長期缺乏人手,年輕力壯的大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體驗農家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近年,本港大、中、小學都時興「遊學」,收費由數千至數萬不等,目標「假、大、空」,如甚麼擴闊視野、文化交流、學習英語、體驗國情、到訪山區、軍訓……,噱頭數之不盡。花了錢,由幾歲至十多歲的莘莘學子回港後,他們的精神面貌、人生價值、待人接物,有何改變?

遊學消費文化大行其道,始作俑者正是父母;商人窺準機會,策劃不同檔次和形式的產品。只求表面,不求深化,正是當下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