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立法會選舉投票日,你會用腦而相信自己眼光,還是甘心被洗腦而依民調策略投票?
今屆立法會選舉,民調特別多,有傳媒機構、大學,以至很多不知名的組織,天天發布,但都不難找出一個共通點,為「老細」服務,「老細」可以是泛民,也可以是建制。
民調或數據收集「天生」絕非學術,充其量只屬學術研究的支援;況且,無論如何嚴謹認真,民調總有約百分之五誤差,僅作參考。若民調帶有政治任務,更可在選取樣本做手腳,又或設計問題時玩捉心理……然後將「預料之內」的結果公布,向公眾灌輸錯誤訊息,刻意製造棄保效應,實質是指導投票。
去屆有新東候選人在民調長期偏低,一直徘徊百分之二至三,相反,有候選人卻一直處於百分之八的必勝位,就是企圖營造棄保效應,又是另一種「洗腦」,希望利用民調來配票,製造選舉結果。感安慰的是,該區選民信自己多於信那些以大學做幌子的學者,前者最終以比民調高出六倍的比率勝出,後者黯然落敗。
為政治服務的民調既不可信,亦不客觀,遑論學術。但自從政治化妝大行其道,高等學府公關成群,塗脂抹粉,包裝成中立、無利益衝突、夠高檔的形象,左一句教授,右一句博士,起碼嚇到人,完成粉飾便推出市場,為大學募捐,或設立自負盈虧部門。自此,以學術機構為名進行各類民調成行成市。
雖云香港資訊發達,但視乎你的視野有多闊。若只從有限渠道接收資訊,或來來回回只聽幾個評論員,幕後金主極可大肆販賣資訊,進行洗腦。
大學民調機構為政治服務非始於今天,選民理解背後千絲萬縷的政治和金錢利益關係後,更加要慎用手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