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房屋問題,是積壓已久的問題,上屆政府錯過了遏止樓價上升的最佳時機,再加上外圍環境令到利息偏低,都導致本地的房地產市場氣氛熾熱。市民當然知道,這是基本的供求失衡問題,不是三朝兩日可以解決。
然而,理性歸理性,近日報章報道那些跳價成交,市民的耐性進一步削弱。現政府踓然上任只有兩個月,但壓力卻是急劇上升,政府明白市民心中所急,也只有快馬加鞭,推出中短期十招,盡快在短時間內增大樓宇的供應量。
觸發最近熱烈氣氛的是那些成交報道。樓市和股市不同,股票市場的成交是高度透明,而且升跌有序,交投量也大,以十元成交的股票,代表了這是市價,大家可以用這十元買入或賣出,一旦不能以這個十元賣出,那股價就有下跌的壓力。但現時的樓宇成交,宗數不但少,而且缺乏透明度,只要有幾宗高價成交,就可以製造升市的氣氛,所以市場的實際情況並不明朗。
再說,樓市上升是表面現象,動力有多大,我們無法確定,加上歐美負面消息不絕,而中國經濟也存在不少隱憂,人民幣終止了上升的軌道,可以有很複雜的解讀。但以傳統智慧去分析,經濟充滿這麼多問題,香港的樓市仍然節節上升,那政府出招時就更要小心翼翼,不夠力度,予人無牙老虎的印象;出招力度過猛,又恐怕串連起其他負面因素而觸發雪崩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政府的手段基本上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盡量從供應入手避免用上「八萬五」那大動作,以免招人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