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貓狗體內的寄生蟲,威脅市民健康。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發現全新的「香港型惡絲蟲」,最少造成三名市民染病。患者頸部淋巴、腹部及眼皮凸起硬塊,切除後赫然發現內藏「蟲屍」,部分更是附蟲卵的成蟲。專家指出,此類寄生蟲以貓狗為宿主,本地百分之三流浪狗帶有該蟲,由蚊子叮咬受感染動物後再傳人。今次發現的惡絲蟲只停留在人體皮下組織,沒入侵重要器官,但過往曾有市民遭其他品種惡絲蟲入肺,甚至併發腦炎。港大提醒寵物主人定期帶貓狗杜蟲,並做好防蚊措施。
香港大學已經將其最新發現通知衞生防護中心、食物環境衞生署與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杜啟泓指出,去年五月及今年三月先後接獲三宗懷疑惡絲蟲病例,首名患者為六十一歲老婦,居於新界北並飼有犬隻,左眼下眼瞼曾被蚊叮,之後兩星期結膜下出現小結節。
第二名患者是於港島區居住及工作的五十歲男子,因左頸持續一個月有腫塊求醫,之前手腳曾出現紅疹但已消退。檢查發現其左頸有約一點五厘米的脹大淋巴結,周圍有數粒較小淋巴結。他發病前兩個月曾到北京旅遊,並無接觸任何動物,但在港寓所及工作地方常被蚊叮。第三名患者為三十七歲男子,因右下腹脹痛求醫,發病前曾到印度及泰國,醫生發現他右下腹有一塊硬化組織。
醫生最初擔心他們患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施手術切除硬塊,豈料化驗發現當中有疑似惡絲蟲殘骸。卅七歲男病人的腹部硬塊中更發現三條蟲屍,闊四毫米,長二至三點六厘米,部分附有蟲卵,相信為成年惡絲蟲。這些惡絲蟲的形態及特徵與已知品種並不一致,港大經基因排序後證實為全新品種,取名「香港型惡絲蟲」。
港大其後經漁護署協助,取得二百隻流浪狗及一百隻流浪貓的血液樣本,於六隻狗的血液中發現香港型惡絲蟲,佔整體百分之三,貓隻身上無發現,相信該蟲很可能已於本港犬隻間傳播。
杜啟泓指出,惡絲蟲不會直接由動物傳人,日常與貓狗接觸應不會受感染。該蟲利用蚊子作病媒,蚊叮動物後再叮人,可將幼蟲傳入人體,幼蟲隨血液游走至身體不同部位「落地生根」,刺激免疫系統引起發炎反應。今次發現的惡絲蟲只存活於皮下組織,除第二名患者因頸部有多粒淋巴結需服抗生素,其餘兩人切除腫塊後康復。他說,人體可自行殺滅該蟲,但蟲屍殘留人體,患處會繼續發炎,以往有文獻指其他品種惡絲蟲可入侵肺部甚至併發腦炎,需要進一步研究新品種的危險性,並考慮搜集蚊子樣本化驗。
記者陳紹恒、何耀其、曾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