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增加零售空間

香港政府手擁龐大的土地資源,可直接和間接操控市場價格,關鍵只是願不願意做。政府直屬或作大股東的公營或半公營企業擁有不少地面資源,如房委會與房協的商場、港鐵的車站門面、政府大廈的臨街空間,都可發展為零售空間。只要政府願意把這些零售空間出租,又不倣效領匯的商業行為,而是降低租金,但加上限制,像只供中小企,不供大型連鎖店、限制行業範圍等,目的在於振興中小企,使零售行業與產品服務多元化,將降低租金變成激勵因素。

若政府或公營機構把其零售空間的商業化經營原則改為這些目標,讓租金低於市值,便容易達到。更重要的是,這些零售空間的租金下降,可同時增加市場供應,兩相推動,將可迫使領匯或其他商業地主不敢把租金抬得過高,由此而讓市場競爭,改變地主主導的局面。即使未能迫使他們把租金降低,亦足可因供應增加,促使香港許多地方的零售變得多元化,也減少商品和服務價格上升的可能性。

政府經常說缺乏土地,其實不然。香港市區內還有許多邊塊土地,只是分散和規模較小。問題是,政府開發土地不應只是着重大型項目,而應見縫插針,利用閒置土地。為甚麼政府大廈的臨街空間不可轉為零售?像日本,連財政部大樓都有餐廳、便利店。零售空間增加,也與人方便。又例如港鐵車站人流眾多,為甚麼不可在車站內外多闢零售空間,一如日本?一切事在人為,且看梁振英政府如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