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提升公營醫療

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在國際上聲望極佳,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撥出資源所得到的效果,即投入產出效率,全球罕見,這可以說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的德政,但香港的制度應比英國更佳,青出於藍勝於藍,其中應該有着香港本身的因素,並不全是英國恩賜。

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應將之進一步改善提升。可惜,或許是中了親中人士所提的陰謀論,以為英國政府在港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對付中國和特區政府。回歸前夕的車毀人亡論把香港的福利政策全歸陰謀(可卻沒有把英國政府在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後催谷地產看作陰謀,可能便是這些親中人士的意識形態或陰謀詭計作祟,有點木馬屠城之嫌)。於是,回歸後,特區政府的政策竟然是削減福利,公營醫療的投入便大受影響。

在港人口增加,老化加快之際,正應是公營醫療開支增加之時,可惜政府倒行逆施。加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治病人多,私營醫療生意興旺。在政府資源不增,私營機構挖角的雙重打擊下,公營醫療體制備受壓力。諸多事故,連醫管局亦難以把責任壓在醫護人員身上,理由是醫護人員工作壓力超出正常負擔,昭昭在目,無法抵賴。當然,此中還有內部資源分配不當的因素。

但是,為何香港公營醫療的質量不能進一步提升,惠及大多數人呢?這屬於特區政府的政治和道德責任,不是MBA式的短期和局部計算。增加投入,規模效益更為彰顯,減少輪候引發的問題,社會整體得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