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治港者要自覺學習歷史

近日,正當香港因推行國民教育爭拗得面紅耳赤,而北京正緊鑼密鼓籌備十八大之際,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發表為《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所作的序言《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重申「一名領導幹部不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營養,不可能成為高明的領導者」;強調「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自覺學習歷史,把提高歷史素養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多讀一點歷史特別是中華民族發展史,吸取經驗,陶冶情操,開闊眼界,以利於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

潛移默化 疏離祖國

江澤民以上見解,誠然是對執政黨「全黨同志」的「溫馨提示」,而對「一國兩制」格局下梁振英的管治班子,何嘗不是切中要害的「金玉良言」!

香港有句俗語「跟官要知官姓乜」,港英時期香港跟的「官」姓「英」;回歸後香港跟的「官」姓「中」。不可否認,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奴化教育,潛移默化形成了部分港人對祖國的疏離感。縱然九七年實現了政權交接,但「港人治港」的十八萬公務員尤其是司法人員,絕大部分對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認識少得可憐。從董建華到曾蔭權再到梁振英,三位特首及其問責高官團隊和行政會議成員,歷史素養絕對是薄弱環節。不少高官有如「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熟悉倫敦多過北京,講英文流利過普通話。十五年來管治中較大的偏差,與治港班子「不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營養」有莫大關係!

回歸以來,「港人治港」震盪最大、挫折最深的首推二○○三年「二十三條立法」夭折。本來立法保障國家安全是《基本法》規定的港府憲制責任,問題是港府倉卒上馬,對何謂「煽動」、「顛覆」、「竊取國家機密」等概念「罪」與「非罪」如何有別於內地詮釋的一套沒有解釋清楚,以致觸動了港人關於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敏感的神經,導致當年「七一」五十萬人上街遊行,結果「二十三條立法」胎死腹中。

攻其一點 不及其餘

可惜董建華及其管治團隊不熟悉歷史,不了解北宋「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教訓:失敗原因在於觸動了守舊的既得利益集團格局,反對派勢力強大,以及王安石在「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精神影響下對持不同政見者策略失當,令很多人站到變法對立面。若果董班子能注重吸取和借鑑此段歷史經驗,就不會在連續五年通縮、經濟低迷、民生困苦、「非典」肆虐的不利時機,貿貿然以簡單粗疏的手法,去推「二十三條立法」,以致釀成管治「滑鐵盧」!

梁振英上台以來,反對派喉舌、政客對梁班子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無限上綱,動輒叫人「下台」,好像要求「港人治港」變成「完人治港」,實質企圖癱瘓政府運作,以便趁亂奪取管治權。若我們學習歷史,古今中外有哪位政治領袖是完人?當今仍然在台灣享有最高威望的政治人物蔣經國,是台灣推行「十大建設」,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准許老兵返大陸探親的大有為政治領袖;但他早年在大陸主政贛南時,也曾有婚外情,誕下兩名私生子,台灣民眾還不是一樣看大節而崇敬他嗎?

雖然香港實行不同於內地的一制,但江澤民「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誨對港頗具現實指導意義,治港者要深刻領悟,不光是提高管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堅持「一國」原則應有之義,應列為國民教育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