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冷嘢消暑易中「中邪」

夏日炎炎,不少市民嗜吃生海產、刺身及雪糕等生冷食物解暑。不過,有中醫師指「暑傷氣,濕傷脾」,多吃「生冷嘢」反令腸胃及脾臟易受邪氣入侵,容易有消化不良、肚屙等問題。中醫師建議應按季節特性養生,夏天應進食清涼祛濕食材例如冬瓜、薏米及陳皮等。

醫院管理局中醫總部項目主任(中西醫結合服務)章寶允稱,中醫養生之道,要配合四時節氣,進食合適的食物及作息,即所謂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並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才可達到其預防疾病、避免病情惡化,甚至防止復發的三大效果。

章寶允指出,夏季天氣炎熱且潮濕,這個季節通常會出現「暑傷氣,濕傷脾」的問題,即日照時間長,導致暑熱太盛,令人的精神渙散,有頭暈、疲累、心口鬱悶、出汗等毛病;濕氣重則會傷及脾胃,令人容易有肚痛、肚屙及消化不良等問題。

濕氣重影響脾胃

章寶允指出,不少人以為在炎夏調高冷氣,或者進食生海產、刺身及雪糕等「生冷嘢」可解暑,但這些方法皆不行。因為夏天皮膚毛孔擴張,調高冷氣,反而更易受到「邪氣」入侵,影響體內陰陽之氣的平衡,易令人患上感冒或鼻敏感。濕氣重已令脾胃容易不適,進食過多生冷食物,只會加劇問題。

因應夏天的天氣特性,章寶允建議進食清涼祛濕食材,例如西瓜、冬瓜煲薏米、綠豆蓮藕、淮山及陳皮等,若繼續進食肥膩、燥熱的食物,例如火鍋、羊肉等,只會適得其反。不過,體質屬陰性者,仍忌飲涼茶、食西瓜等清涼食材。

章寶允指,中醫講求「冬病夏治」,會針對冬天容易復發的疾病例如哮喘、鼻敏感等,提早在夏天進行預防性「天灸治療」,即採用刺激性的藥貼敷於特定的穴位表面,令局部皮膚紅赤充血,甚至起泡,激發經絡及調整氣血來防治疾病。傳統的天灸多在中年陽氣最盛的三天即三伏天進行,今年分別是七月十八日、七月廿八日及八月七日。

記者曾愷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