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放榜前,與應屆高考生談他們對自己前景的看法。有學生自認考得不好,我對他說:「如果只獲自資學位或副學士課程取錄,負擔一定很重,畢業時累積學債可能十年還不清,覺得社會對你公平嗎?」
他回答:「我沒有打算入讀這些課程,亦沒有太擔心自己出路,有些行業學歷並不重要,而且,很需要新人加入行列呢!例如,紮鐵便是這樣的一個行業,熟練工人每天工資二千元,一個月開工二十天收入便高達四萬元。」
料想不到,日曬雨淋的體力勞動工作,竟然是當今高中畢業生的理想工作之一。賺錢在香港此高地價城市,可能真的比其他理想重要。於是話題扯到青年人買樓困難,我說:「香港大部分青年人,連續工作十年,仍無能力負擔一個細小的自置居住單位,公平嗎?」
有學生答:「市區的居住單位也許沒有能力負擔,但屯門等新界西北地區,仍有二百萬上下的上車盤。」
後生可畏!做人還未足二十載,竟然這樣「懂」得為自己打算:從事紮鐵每月賺數萬元,努力儲蓄,然後在屯門自置物業。我不識趣地說:「假若大吉利是,你在開工時受了傷或者健康出現問題,怎辦?你們是否同意青年人須為爭取更全面社會保障、更公義仁愛的社會出力嗎?」
學生反問:「爭取這些東西,難道不會拖住社會的後腿嗎?香港已經進入成熟經濟的緩慢增長期,不加大力度發展經濟可以撐下去嗎?」
學生所言,可能就是香港的主流意識形態,若然與他們繼續討論,我會問他們:「加大力度撐經濟發展,究竟為誰?受惠最大是自己,還是另有其人?除了經濟掛帥,可有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