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大學普及化後遺症

名義上,本港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實際上,大部分香港中小學生的教育並非免費。一項調查發現,二○一一年本港百分之七十二中六學生接受不同形式的補習。補習當然不是免費教育一部分,收費動輒每月數以千元計。學生為何補習?非學習處世做人,而是學習應付考試。

從前香港行精英教育,中學畢業生之中只有百分之二獲大學學位。因此,大部分學生無論怎樣參加「雞精」補習班,仍是入大學無望。而且,中學畢業已是不少穩定職業入職條件,包括銀行櫃員、衞生幫辦等。

轉行普及教育,現在百分之十八中學畢業生獲大學學位。不少從前對入讀本地大學想也不敢想的學生,因而加入學位競爭行列。他們非「贏成條街」精英,只是能力一般的平凡學生而已。

要決定哪名平凡學生獲得學位不容易。單單憑用心聽課、勤力溫習,學生可能永遠也不能跳出平凡框框,是以學習應付考試技巧,可能就是平凡學生脫穎而出的唯一出路。教授應付考試技巧,正正就是補習的功能,也是為何大部分香港學生都接受補習的原因!

然而,補習的「副作用」頗多,同一班不同學生拜不同「補習天王」門下,各師各法,令常規課程的學校教師須面對更大的學生差異。學生尊重補習導師多過學校教師亦頗為常見。以準確猜測試題為賣點的補習「學校」更有鋌而走險、收買知情人士,無所不用其極盜取試題的可能。

與其說香港大部分學生接受補習,反映常規教育失敗,不如好好反思普及大學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培育更優質人才,抑或只是為了滿足平凡學生讀大學的虛榮,因而犧牲常規中小學教育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