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觀念中,君臣之「政治倫理」是對等關係。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儒家這種君臣關係的政治倫理在秦漢大一統之後,在法家思想「侵蝕」和實際上最受歷代帝王運用之下,大大改變,變成君臣之道乃主奴關係,乃臣子必須向君王盡愚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變成君王無錯,錯在臣子。
不過,自從「封建社會」被革命後,帝王之家被剷除後,「君臣」政治倫理又慢慢恢復到孟子所說的「對等」關係上。一群「打江山」的人,不論是用槍桿子打還是用「選票」打,「老大」坐上龍位後,對那些弟兄們、哥兒們、手足們必須論功行賞,大家一起坐江山,分享勝利果實。若「老大」怠慢了這些弟兄、哥兒們、手足,甚至「唸完經不要和尚」,那就是不講「政治倫理」,可引孟子之言視其為「寇讎」也。
出現這種情況,「外人」和「輿論」會怎麼看呢?多數會認為這個「老大」薄情寡義,不識做人,不配當「老大」,「人品」有問題,會讓過去的支持者寒心,甚至倒戈相向。當然也會有人看笑話:某某太傻,押錯寶,看錯人,咎由自取。同一營壘中那些從「老大」那裏分享到富貴,分到一杯羹的人則各有心思,不排除有人會「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他們之間是必有忌妒和爭寵的。
不管怎麼說,「老大」損失最大,他會失人、失德、失人心甚或增加敵人。聰明的政治人物最懂得化敵為友,愚蠢的政治人物會自以為聰明的化友為敵,把自己人推到敵方。其實,在儒家的政治倫理中,還有「士為知己者死」一說,這是最高智慧的老大才能營造出的境界,如今早已無這樣的智者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