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施政脫離民意

中央重視特區政府管治水平的提升,原來對曾蔭權有所期許,尤其是回歸以降,民意民情不斷高漲,○三年沙士結束後的大遊行,震驚中央,及後中央要求董建華要「查找不足」。

了解民意民情的變化與走勢,爭取政策有較堅實的民意為基礎,同時做好謀劃長遠的研究工作,着力化解社會矛盾,通過改善民生,營造和諧社會,應該是曾蔭權政府責無旁貸的施政目標。

○五年曾蔭權首次上京述職,溫家寶總理除肯定當年香港經濟與社會發展勢頭良好之餘,首次點出「但仍有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明顯地要求曾蔭權要努力改善管治水平,施政要着眼香港的長遠發展。

可惜曾蔭權的官僚心態不變,對中央的關注虛應周旋,直到爆發尖沙咀鐘樓事件以至皇后碼頭拆卸風暴刮起,才猛然醒覺社會環境已變,年輕一代關注文化保育議題,「集體回憶」概念高唱入雲,催生了「新社會運動」,終於衝垮了傳統的諮詢體制與程序理性,迫使曾蔭權不得不撲火。

曾蔭權的回應,是要搞「走入群眾」及開放式的諮詢制度。○七年剛上任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親自到皇后碼頭與群眾對話,成為經典一幕,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問責高官始終未能改變高高在上的官僚心態,放下身段走進群眾尋求對話與諒解,同時要把握年輕人的語彙。曾蔭權終其任內,制訂政策總是自以為是及閉門造車,完全脫離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