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漁農自然護理署最新的人工魚礁監測結果發現,在已投放人工魚礁的水域,錄得魚種整體較七年前微跌約百分之五,但細鱗、火點及紅鮪等具經濟價值魚類數量則保持穩定,其中經濟價值高的東星斑,更在特定人工魚礁聚集產卵。面對人工魚礁投放區仍有非法捕撈的壓力,漁護署期望剛生效的漁業保護條例及年尾生效的禁止拖網捕魚政策,可有效遏止情況。
人工魚礁計劃一九九六年開始推行,漁護署會定期監測人工魚礁投放區的情況,該署昨公布去年底完成的新一輪監測結果,發現今次共錄得一百零一個魚種,較二○○五年的一百零六種輕微下跌。不過,在海下灣、印洲塘及大灘海的人工魚礁,錄得具經濟價值魚類的數量保持穩定,被定性為經濟價值高的東星斑,更把特定人工魚礁作產卵及育苗地方。
漁護署指,大部分人工魚礁結構良好,沒有明顯沉降迹象,不過,部分人工魚礁及周邊區域有刺網、圍網及釣絲,顯示仍有捕撈問題,猶幸只在灣口或人工魚礁投放區較外圍位置發現有關物件,證明人工魚礁尚有效阻止有人在區內進行拖網活動。
漁護署會繼續探討在其他地點投放人工魚礁的可行性,並研究在較淺水養殖區投放「生物過濾器」類型的人工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