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管治水平欠佳

「蔭權之治」七年即將結束,在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曾蔭權直認○八年擴大問責制,增聘副局長與政治助理,結果拖垮民望,從管治能力的層次看,這僅是冰山一角,曾蔭權政府的管治水平欠佳,很多承諾沒有兌現,乃不爭的事實。

擴大委任制,為司局長的政治團隊增加人手,以提高工作效率與改善質素,本來沒有錯,問題出在聘用過程黑箱作業,被質疑用人唯親,搞馬房文化,更因副局與政助拿外國護照及薪酬偏高,物非所值,為輿論所詬病。

聘用過程未有公開遴選,用人標準不清,對局長所需人才又出現錯配,可見整體安排未有深思熟慮,脫離政治現實,與公眾期望相去甚遠。

副局與政助參與工作後,大多表現欠佳,被立法會議員、傳媒、社會團體及公共政策的持份者批評,在解釋政策與加強溝通方面不稱職,個別成員更是不折不扣的「隱蔽官員」。

曾蔭權政府的管治水平欠佳之處甚多,其中「策略發展委員會」高開低收,是一個好例證。○五年曾蔭權大幅擴大九八年成立的策發會,原意要打造一個超級平台,讓公眾意見可透過各界領袖參與討論,直接向特首及政務司長等高官獻策。

多年來策發會成員發覺意見不受重視,高官參與度低,所謂平台其實虛有其表,策發會開會的出席率持續偏低,最終令「提高施政的科學性、透明度、參與度和認受性」,不知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