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地區發展

香港的發展應該從地區開始,這才可以不被中環的官員、商界、專業人士壟斷發展規劃的方向。

地區開始必然從當地居民開始,以他們的利益為依歸,重點在於發展的規劃,便是要向前看,找尋發展機會,而不是排斥外來、故步自封。居民的利益反映在就業、收入增長﹔反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有包容性,使當地居民普遍受惠,而不止於當地的物業地主、企業主,同時要與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相容,以後者作為經濟增長的持續支撐力。

事實上,例如東涌的發展,可與瑞典丹麥大橋的瑞典城市Malmo看齊,商貿擴張之餘還可加上各種生態環保安排,提供宜居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公共空間。又如發展羅湖落馬洲、上水 、 粉嶺三角地區,是以緊湊的城市發展形態集中開發,以此替代把邊境禁區全面開發、破壞環境的方法。

怎樣把經濟增長、就業和社會文化生態環保的矛盾化解,轉化為相互結合、互相促進,應是香港社會在地區發展規劃方面的大挑戰,國外有不少城市地區發展的例子可供參考。事實上,國外的例子並不要求大量資金投入、高成本的做法,也不需要高技術,關鍵只是怎樣用心去規劃,因地制宜。

香港的問題是過去三、四十年過於投機短視,資源和人力乃至社會的智力沒有投入到可持續的地區發展方面。沒有思考,便沒有概念,沒有概念,便難以形成規劃;沒有規劃,哪可能有地區發展的各種政策和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