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需要堅持。立法會雷曼報告本月初公布,事件表面上告一段落,回顧四年來,雷曼苦主大聯盟示範一場爭取公義持久戰,他們堅持被誤導購入有毒金融產品,為抗議銀行不良手法,透過多元化社會活動作出訴求,但至今監管銀行的政策仍未完善,令人不禁要問,究竟如何才可打動麻木不仁的政府?
大聯盟前召集人陳光譽說話慢條斯理,但他不諱言大聯盟成立,是源於一股怒氣。○八年九月中,美國雷曼兄弟倒閉,一眾購入相關金融產品的投資者身家化為烏有,陳光譽坦言當時「義憤填膺」,興起成立自救小組的念頭,集合力量爭取公平賠償,「我哋用半張A4紙當回條,上面有我個電話,結果反應好踴躍,我個電話由朝響到晚!」
憤怒,卻非衝動。大聯盟正式成立,會員多達八千人,但絕非烏合之眾,反而臥虎藏龍。每次行動,至少廿多人開會策劃,之後人人「自動波」:文書、應付傳媒、網站資料庫、聯絡苦主,甚至遊行時派單張、維持秩序、搭台搞音響等。陳光譽仍然難忘首次大型燭光晚會,派出超過一千支蠟燭,令從未參與過社運的他大為震撼。
他們行動之多元化,亦是近年少見。「靜態」包括往金管局、證監會和消委會等投訴、往美國入稟集體訴訟和往商罪科報警等;「動態」的如聲討晚會、立法會外紮營示威、銀行「巡遊」、倒曾大遊行等,部分激進人士又會衝擊銀行、瞓馬路。「政府要邊種方法先理我哋?用溫和方式,佢就慢慢折騰你;對激進方式,政府用對付暴民的政治手法!」成員KK激動地說,親身體會銀行、政府、既得利益者的冷漠,令他考慮移民他國。
陳光譽慶幸抗爭中無人違法被捕,但人數眾多,令「人民矛盾」萌生。他坦言,在一○年,因不滿證監會及金管局不再調查事件,大聯盟申請司法覆核,向會員籌款集資,期間卻有人散播謠言,企圖分化,「最終係苦主自己吃虧!有啲人太執着眼前利益,只會損害長遠利益,其實人人一百蚊,都已經嚇到政府腳軟!」發展至今,他們已不為個人賠償而抗議,是為捍衞社會公義而戰,當然這並非貪盡四方的政府高層所能明白。
圖:關萬亨、文:陳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