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鹼類中藥材引致市民中毒的個案時有所聞,醫院管理局毒理參考化驗室回顧五年內涉及烏頭鹼的中毒個案,發現各有約三成三個案屬用藥過度及隱性中毒。化驗室顧問醫生麥永禮估計,中藥材飲片重量與有效成分重量有異、以及「三合一」處方烏頭鹼藥物都會致藥物過量,建議小心用藥。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指出,中醫師會參考藥典與觀察病人臨床病徵,才決定處方藥物分量。
烏頭鹼類中藥材以附子、川烏及草烏最常用,具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等功效,但若煎煮時間不足,隨時引致服者中毒。醫管局毒理參考化驗室回顧○四年四月至○九年七月期間,共五十二宗服食含烏頭鹼中藥材後中毒個案,結果發現,病人平均一小時後出現各種中毒徵狀,九成四人曾出現四肢麻痹等神經性問題,八成八人出現心肺問題。
研究員再按一○年《中醫藥典》用藥指引,評估個案是否涉及用藥過量。藥典指出,病人每天平均僅可獲處方一點五克至三克的川烏或草烏,以及三克至十五克附子。但中毒病人中,約三成三獲處方過量烏頭鹼類藥物,平均超標三倍,最高達四倍。另有三成三人屬隱性中毒,雖無獲處方烏頭鹼類藥物,但不排除服食受烏頭鹼污染的藥物而中毒。其餘一成三及百分之四,分別因煎煮不足及醫師「張冠李戴」處方錯誤藥物而中毒。有一名廿歲男子因隱性中毒致氣促、嘔吐、血壓下降,需入住深切治療部,留醫廿天才能出院。
化驗室顧問醫生麥永禮指出,部分中醫師慣性處方高於標準分量的烏頭鹼類藥物:「例如三克川烏、三克草烏同十五克附子,各自沒有超標,但若三合一就會超標。」他引述外國研究指,每片中藥材的重量與其有效成分的重量可相差十倍,故並非三克藥材便等如三克毒性,難以估算。他認為,中醫業界應盡快研究如何解決問題。
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強調,中醫師會參考《中醫藥典》用藥,但藥典建議的分量很保守,部分醫師仍會按病人體質及臨床病徵訂定處方更多分量。他反而擔心,近年受烏頭鹼污染的藥材愈來愈多。另外,醫師為求自保,亦可能不敢再處方烏頭鹼藥物治病。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