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檢討聯匯確有需要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的學術論文,就學理而言,有值得討論的價值,儘管不少財經界人士認為文中的觀點與意見皆新意欠奉,且發表的時間過於敏感,可以說得上是不合時宜。

聯繫匯率制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三十年來與美元匯率掛鈎,形成「超穩定結構」,對香港這樣一個外向型的小型經濟體,且非常依賴美國市場的經貿現實而言,厥功至偉,乃不爭的事實。

過去十年,香港進一步成長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力爭與倫敦及紐約並駕齊驅,聯匯的重要性,進一步發揮作用。金融中心重視資金自由流動,港元與美元掛鈎,成為本港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石,亦有利於促進內地市場的穩步發展。

不過港人付出的代價也極之沉重,尤其自○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美元轉趨弱勢,再經聯儲局兩輪量化寬鬆之後,大量熱錢湧入本港,等同輸入高通脹,樓市熱浪亦難以降溫,導致貧富差距擴闊,基層市民苦不堪言。

當然,引發上述問題,聯匯並非唯一的因素,但不容否認的是,聯匯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對聯匯制度進行檢討,就成敗得失展開深入研究確有需要,特區政府應成立專責小組認真從事。

在歐債危機凸顯全球化浪潮走進新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加快、美元地位弱化、港美貿易的重要性持續下降的大背景下,任志剛的論文可發揮拋磚引玉之效,殆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