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三少」不良生活習慣,即少食蔬果、少飲水及少做運動,令致患上便秘的人數趨增,問題更蔓延至兒童。聯合醫院綜合理遺中心每年接獲求診個案中,一成屬六至十二歲港童,最年輕患者僅得四歲半,功課及課外活動忙碌、父母皆在職更屬高危一族。專家指,部分港童因功課忙碌,習慣經常忍便,加上少食蔬果及飲水,久而久之,直腸排便能力大減,大便囤積形成便秘,嚴重者甚至會「屙血」。
便秘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引致,前者屬器官性問題,例如巨結腸症;後者為功能性,即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衞生署○四年一項住院病人調查,發現一成七成年人有便秘,多數與少食蔬果有關。聯合醫院理遺科去年訪問了一百九十七名住院病人,亦發現約兩成七有便秘問題。
一名年約廿歲的女銀行投資人員,因工作關係,經常每日只食晚餐,而且要等到晚上九時才進食,「食量好似雞仔咁,食好少,變相排便好少甚至無,最後需用甘油條幫助,仲要幾乎睇勻晒全港腸胃科」。她每年也會因肚痛入急症室,X光檢查發現是便秘,需定期洗腸,之後她被轉介至聯合醫院理遺科跟進,才揭發她原來早於十多歲已有便秘問題。
聯合醫院理遺科資深護師陳秀娟指本港便秘病患者趨增,主要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這問題更蔓延至兒童身上。該院綜合理遺中心自去年成立,每年接獲求診個案中,一成屬六至十二歲港童,主要由兒科轉介,「父母通常以為無大便好正常,過兩天就會有大便,直至屙出血,肛門損裂或小便有問題先睇醫生」,最年輕患者僅四歲半,最差者曾試過七日才有一次大便,正常應是每周大便兩次以上。部分兒童即使每日有大便,但若每次大便分量少、硬、呈粒狀且像「羊咩鬚」,亦可能是患上便秘的徵狀。
陳分析,現時本港不少父母在職,兒童在外用膳次數大增,進食太多加工食物,又多肉少菜,例如快餐當晚餐,汽水、檸檬茶當水飲,「少纖維及飲水不足,令大便變硬,排便就難上加難」。他們的功課及課外活動多,習慣性會強忍大便,加上甚少做運動,於是令腸道蠕動少,「唔識屙」,大便囤積形成便秘。她提醒家長要注意子女,了解有否出現便秘問題,如有發現要即求醫。
‧每周大便只有兩次或以下
‧排便時感到痛楚
‧大便體積過大、質地偏硬和偏乾
‧出現肚痛、大便有鮮血
資料由聯合醫院理遺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