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化政策應該超越西九文化區、西九管理局,也不應該局限於高雅的文化活動,如表演藝術(包括歌劇、音樂會、電影)和博物館、圖書館的活動。梁振英的政綱提得很正確,方向是放權十八區,下放到學校,但所提的都屬現有體制,或許還有着既得利益的因素。香港的文化政策需不需有所突破,不單只穩,還應有變?
文化應來自和回歸生活。香港的現實生活是多元化,有不同族群,中國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方言背景,還有不同的收入群與年齡群。換言之,很難說香港有主流文化;若有,這便是文化的多元化。於是,香港的藝術節可以邀請全球代表不同文化體系的表演團體和人士,但不只是精英欣賞的高雅文化,還應有大眾民俗。
事實上,廟街同樣是香港文化的組成,政府要推動文化發展,也要幫助廟街的文化工作者和團體的發展。香港可以有英語世界的文化,也可以有廣府話的文化,亦不單有來自北京的普通話文化,其中是否應包括春節晚會熱門的東北二人轉呢?潮汕話、閩南話、上海話等代表不同世界的文化,更不應被排斥或輕視。
文化政策在香港應是多元化的。精英與普羅大眾的文化活動、不同群體的文化活動,都應在多元化政策中佔相應地位,像盂蘭勝會、媽祖誕、車公誕等亦屬文化政策推動、支持的範疇。同時,多元化的文化政策也應囊括兩文三語以外的語言及方言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