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要諮詢但更要領導

有關政府架構重組的其中一個爭議,就是政府並沒有事前作出諮詢。立法會議員李永達提出要求,希望梁振英可以先諮詢兩至三個月,然後再提交立法會申請撥款,泛民並且用上「硬闖」兩個字來形容未經諮詢而直接提交立法會。

泛民對撥款提出異議,也用過不同的理由,例如組織是不是過於龐複?副司長與司長的分工是否符合《基本法》?但最信手拈來、好使好用的自然是缺乏諮詢,諮詢是以民為主,不諮詢好像就是不把市民放在心上,也就成為最現成的政治攻擊武器。

泛民指控站不住腳

梁振英的支持者走出來反駁,認為梁先生在行政長官選舉過程中已經進行過諮詢,而改組的政府職位也曾在政綱中提及,但堅持要諮詢的評論則認為那不是正式的諮詢,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仍然要諮詢一次。兩方各執一詞,究竟甚麼是諮詢?

梁振英參選行政長官,提出的建議觀點百百千千,這究竟是他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一覺醒來的頓悟,當然都不是!這些建議觀點,都不是梁振英自己的專利發明,而是日積月累、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流的成果心得。而且,這不是單向的意見提交,是往往還還、經過不斷改良修正所得出來的結果。所以梁振英以前寫的論政文章,以至其「行之正道、穩中求變」的競選政綱,都是經過「思考——諮詢——再思考」這樣一個程序得出來的結果,而不是拍腦袋又或者假手於人的產物。故此,說政府改組未經諮詢的指控是站不住腳的。

泛民要求的是正式的全港諮詢。應否作這一種全港正式諮詢,意見有很多,認為不必進行的,最常用的論據就是林瑞麟以及羅范椒芬所提的,按過去的規矩,這種架構重組也是沒有全港諮詢。這種講法只是講出事實和現象,進一步的解釋應該是為何過去類似的工作沒有全港諮詢?甚至應該問,甚麼情況下,政府才會就其政策作出全港性的正式諮詢?再學術的討論,正式諮詢是不是愈多愈好?有沒有局限?

諮詢並非萬應靈丹

諮詢,看起來像一個很完美的名詞和漂亮的政治動作,但如要進行一次全港性的正式諮詢,那是花錢花力花時間的玩意。據政府網上發布的諮詢文件報告統計,由○九年到一一年,政府共發出四十九份諮詢文件,在這段期間,政府所做的決定萬萬千千,但正式全港諮詢的卻五十份不到。

如果涉及制度改變,影響廣泛深遠,並且觸及全港市民與各階層權益,那進行正式的全港諮詢,既可減低政治風險,也可收集思廣益之效。例如出缺安排,既關乎立法會議員的去留,也涉及市民的投票權利,要改變制度,作全港諮詢會更理想;當面對洶湧的反對聲音,又偏偏缺少了這一政治動作時,政府便站在一個非常不利的位置!

現時的改組,只是政府內部的行政關係重新組織劃分,在現有問責制下,增加四個司局級官員,並設立相應的公務員支援組織。用政府慣常用的語言,就是開位,這和市民的權益並不直接相關,問題只是保證公帑用得其所,那由立法會議員以其職能把關,確定那七千萬元是應使則使就大功告成。

諮詢是政治藝術而不是萬應靈丹,若做完正式諮詢就政通人和,那政治真是簡單而完美,我們不必千挑萬選去找有能者出任特首,找一個餐廳侍應就可以勝任有餘。每事進行全面公開的諮詢,巨細無遺列出答案,就像我們飲茶那張點心紙一樣,特首就像侍應,接單落單就好了。政治不能不諮詢,但更不能不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