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曾引用余光中所寫「鄉愁」詩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余光中的詩引起了兩岸的共鳴。這些年來,余光中教授由香港中文大學到台灣南部的中山大學任教,努力推動中華文化,並力抗陳水扁時代的「去中國化」政策,余光中的言論在逆流漩渦中成為中流砥柱,大家除了敬佩他的文學造詣外,更佩服他在文化領域中的耕耘與貢獻。
今余光中獲聘北京大學駐校詩人,也是台灣作家的第一人,為兩岸校際的交流開啟了先河,為期一年,至少駐校一個月以上,並會向北大師生進行至少三場演講。北大最近舉辦「詩與海峽」活動,請大陸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發表新詩集《雲彩》,並與余光中對話,在會中宣布余光中教授為駐校詩人。
余光中獲此殊榮表示,文化交流效果慢,但踏實,可增進兩岸的了解。文化交流不像經濟或防治犯罪,可定出明確規則,文化是在日積月累中交流,沉澱浸淫才會產生效果。余光中一九四七年曾被北大錄取,因為戰亂而在南京、廈門唸大學,最後在台灣大學畢業。兜兜轉轉走過人生路,余光中因為他的文學成就,最終成為北大駐校詩人,再與北大結情緣。
大陸曾在文革時出現文化斷層,中華文化在台灣卻非常受到重視和刻意發揚,這是大陸難以比擬的,兩岸文化可以擷長補短,尤其在文化人的努力與突破下,可激盪出兩岸中華文化的火花。
筆者長期推動文化交流對此感觸良深,如最近舉辦的愛新覺羅家族書畫展,除了可窺得滿漢文化融合的精髓,也有王族後裔前來尋根,隨康熙、雍正、乾隆子孫代代相傳,中華文化的領域是如此動人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