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被捕至判刑,候審者面對重重心理關口,但社署發言人竟推說,社署的感化主任已為有需要候審者提供輔導,包括早前涉嫌重犯偷竊的女護士,但因她事發前無自殺徵兆,故事件與法院社工人手無關。社署又將法院社工「降格」,稱他們僅提供即時諮詢及短期輔導,更指○九至一一年法院社工處理個案下跌廿三宗,顯示服務需求近年有持續輕微下降趨勢,可是社署此說法一出,即被學者紛紛推翻。
「感化主任根本唔會有時間同能力去做上庭前輔導!」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學副教授黃成榮指,感化主任即感化官,一方面要撰寫感化報告,建議法官對被告處以接受感化令或其他刑罰,另外又要輔導接受感化令人士,但感化官工作早已應接不暇,所以若沒法庭要求,不會事先接觸被告。而研究社會工作及罪犯的崔永康更指出,感化主任身兼輔導及監管角色,比起角色中立的法院社工,更可令候審者或違法人士放下戒心,分享心結,減低輕生機會。
對於社署指服務需求下降,香港善導會發言人稱,法院社工每年處理個案數目雖有波動,是因所跟進個案日趨複雜,需花更多時間處理,○九至一一年法院社工總輔導時數更由三千四百二十七小時,增加至三千四百六十二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