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國前總統尼克遜首訪中國四十周年紀念。尼克遜歷史性的中國行,從美國人的角度視之,乃稱為打開中國「鐵幕之窗」,在尼克遜訪問後的第二年一九七三年,中美雙方互設聯絡處,尚未建交,無大使館之名但卻有享受外交禮遇的大使之實。然而,在建交前華盛頓的中國大陸聯絡處,和中華民國大使館是並存的,後台灣在「漢賊不兩立」的堅定態度下退出了聯合國,讓中國大陸取得了正統。
現回顧之,是歷史的使然,亦是台灣長期面對盟國的背叛,激動憤憤不平的表現,若當時中華民國不主動退出聯合國,歷史又將有不同的詮釋,以史為鑑也造就了台灣今日的務實外交,馬英九近出訪非洲,低調地過境沒邦交的印度,即是貫徹台灣務實外交的理念。
四十年前,中國充滿了神秘,美國首任駐北京聯絡處主任,就是尼克遜欽點的資深外交家布魯斯,他的駐京生活演繹成了《紫禁城的窗子》這本書,由這小小的窗子窺視舊中國,充滿了外國難以了解的中國的形形色色。後老布殊繼任為駐中國代表,也出版了一本書《中國日記》,對中共政權的批評頗多,同時對基辛格把持的中國政策不滿,老布殊後來當了總統,被視為較反共,這應是基於他的中國經驗。
老布殊最得意的是他在北京和鄧小平建立了私人友誼,儘管老鄧與老布殊有私人情誼,但在六四事件後,老鄧拒絕老布殊的電話,中國堅決走自己的路,不顧外界的風評,讓老布殊備感挫折。老布殊在《中國日記》一書批評最力的是風景旅遊區包括長城八達嶺的公廁充滿了氣味,四十年歲月匆匆走過,這最基本的問題,究竟改善了多少,難道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