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finance,不知該譯作高級金融抑或高高在上處於雲端的金融。高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意思,一般人不知他們在做甚麼,政府與之也不一定平起平坐,反而對之既恭且敬,捧之如財神。但無論如何,不應該譯作高級,因為高級帶來高質量、高價值,乃至高道德的意思。可從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 特別是二○○八年以來的金融海嘯,眾多的醜聞揭露High finance 的金融家、專業人士們可能比一般百姓更貪婪。
這幾天《金融時報》有一篇文章指出社會交易應基於信任,金融的來源也是依靠人對人的信任、人對體制的信任,可是金融海嘯受害的是勤勞工作、積累財富的中產階級,低層在金融海嘯沒有多大損失,他們已沒有資產可作損失。
富者,那些金融家、大投資者、大企業高管卻是除了貪婪和不負責任外,並沒有多大損失,他們用合法或不合法的金融工具騙走了大眾的血汗錢,逍遙法外;政府用公帑拯救他們的投資損失,但當社會大眾損失慘重時,他們還是富可敵國。
《金融時報》把他們比喻為法國大革命貴族,自視為上帝,故不用負責,文章亦舉例說民眾開始不信任金融、體制和政府。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和茶黨從政治的左翼與右翼反映出這種不信任以至對抗,文章亦強調法國大革命顛覆了貴族,把擁有世界霸權的法國打敗。用意便是針對今天的美國,及廣泛地貶斥High finance。結論是資本主義還是靠信任和信心,不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