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互動到了現階段,北京希望能進入政治議題,對於政治對話頻頻催,台灣敏感的想方設法地躲,拖延進入政治對話議題,兩岸正在玩躲避球,你攻我躲。
兩岸的經濟議題似乎已圓滿,三通直航、簽ECFA的效應都讓台灣受惠,但實質上兩岸的經貿活動還不對等,例如對陸資赴台仍有許多的顧慮,然而許多台灣企業青黃不接,期待陸資的挹注讓企業起死回生,但遲遲等不到那注資的援手。
最近經濟部又公布了第三波陸資來台投資內容,表面上開放的幅度加大了,再向開放與自由化邁進了一大步,但實質上還是緊緊扣着主管單位的審查,讓陸資赴台平增困擾。歸根究柢是兩岸對立仇恨心態未除,揮之不去的「保密防諜」陰影,難免處處設防。兩岸互信建立不易,應從經濟互信的建立開始。
從經濟部的整體規劃來看,是越俎代庖希望能代企業風險管理,以表示官方負責任的態度,但實際上企業決定是否釋出股權或釋出多少,企業已有內部風險掌控,政府的一紙規定未必見得合企業所需。現一些高科技產業要走入大陸,當然希望與大陸產業合作,以擴大企業的版圖,此乃求生存與發展之道。
但經濟部表示這些規定,是為了避免台灣關鍵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勢與主動權,落入陸資的手上,因之在「管控」的作為上嚴加把持,反而扼殺了企業的靈活性。
經濟部的「專案審查小組」,就是要找出其不合規定之處,而阻其前來台灣,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況下,陸資赴台就如死水一潭不見生機。兩岸間經濟來往互動已困難重重,政治對話需建立在政治互信之上,就從經濟的合作開始,邁出超越藍綠對抗的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