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早前宣布再次啟動可加可減機制,將於六月加價,引起強烈反響,立法會各黨派一致反對,就連政府也批評港鐵在商業利益外,須顧及社會責任。港鐵加價不得人心,殆無疑問。
今次加價已經是連續第三年的舉動,預計加幅高達百分之五點四,是啟動可加可減機制以來最高的一次,累積加幅近一成。估計偏遠地區市民往返港九市中心地區上班,將付出高昂交通費,百上加斤。
港鐵加價不合理,毋庸爭議。港鐵去年錄得一百四十七億元巨額利潤,創下收入新高,今次票價加幅之高,對比強烈。現行票價調整機制,鐵路沿線上蓋物業,以至其他土地發展物業的可觀利潤,沒有計算在內,僅以按年通脹率變動以及運輸及服務業工資指數變動兩項因素作為主要考慮,與現實狀況嚴重脫節,絕對違反常理。
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長期以來對之呵護有加,尤其在以地鐵沿線物業收益作為興建地鐵所需資金的方式運作下,實行的是以公帑資助上市公司的模式。港鐵在政府如此厚待之下,獲得巨額盈利,於票價釐定上卻完全以商業模式考量,做法並不公平。
去年政府以黃竹坑及山谷道邨兩幅貴重土地的物業發展權,資助港鐵發展新的鐵路支線,價值估計高達數百億元,港鐵獲利雖然極豐,卻無意計算入票價調整機制。年內政府全面檢討俗稱「有加無減」的方程式,應加入物業利潤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