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重慶模式

薄熙來下台使重慶模式更受關注。事實上,重慶模式並不只是唱紅打黑。近年來,重慶成為全國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最快的省級單位,並不是靠唱紅打黑,也不只是提倡共同富裕的政策便可立竿見影,而是經濟政策方面另有一套。

重慶現時與成都已成為全球IT產業加工的重鎮,這代表着全球IT生產重心又一次的大轉移。第一次是從台灣轉移至珠三角的深圳東莞,第二次是由珠三角轉移至長三角的昆山蘇州無錫等地。今次是由長三角轉移至重慶和成都。相對於成都,重慶雖是直轄市,三千萬人口中三分之二是農民,且是原來川東最窮的地方,還要加上三峽的百萬移民,重慶在這次轉移能夠與成都並駕齊驅,也不因成都毗鄰中國國防科技集中點綿陽的優勢而見遜,靠的是重慶政府在薄熙來治下的政策。

重慶的政策是3+6+400。把全球最大的三家電腦品牌:惠普、宏碁、華碩引進,結果全球六大加工廠、四百多家配套廠便一併轉移到重慶。兩三年的發展,惠普、宏碁等個人電腦在重慶廠出貨已佔它們全球的兩三成,總規模開始趕上原來全球佔了近九成的長三角。

重慶設廠生產電腦,一是內銷,不單只是西南內地,亦運往其他省份。二是出口歐洲,由鐵路運往歐洲,比由海路快得多,再說,不用空運,費用可減,其中還有重慶政府的運輸補貼。按規劃,幾年內重慶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地,替代長三角。這樣的發展確是大手筆,顯示出重慶政府的巨大成就,和產業政策的高效。